扫一扫 添加小助手
服务热线
13818320332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分析方法管理
Q 1:辅料进厂检验提供标准是进口标准,检查项按标准操作做不出来,能不能改成药典方法?一个砷盐检测,药典中也有这个辅料,进口标准和药典限度都一样,只是测定方法不同,药典砷斑法,进口标准用原子吸收,能改不?产品用于内销。
解答:
首先应和供应商进行沟通,确认供应商的方法是否经过了验证,另一方面,与供应商沟通是否能改成我们的药典方法,最好保持双方检测方法一致,这样才能有对比性,或者双方进行一个方法对比,确认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检测方法,第三,确认所用仪器的检测限和定量限,能否满足测定要求。
理由:
N/A
参考资料:
USP<1225>分析方法验证
中国药典2015版<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Q 2:关于新药研发分析中心的精密仪器(用于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的性能确认如何进行?研发实验室和商业化生产QC实验室,对于精密仪器验证范围,验证程度上是否有区别?
解答:
无论是研发还是商业化QC实验室的精密仪器都应该进行确认,验证和确认程度可以参考USP1058 中的规定。
理由:
USP药典1058规定每个实验室应证明并记录实验室仪器的具体方法,仪器所有者/用户及其管理层有责任确保仪器经过适当的确认。
参考资料:
USP1058 分析仪器确认
Q 3:GC方法检验杂质,方法转移时双方差值不超过多少合适呢?
解答:
方法转移的可接受标准受方法类型和测定浓度范围的影响,需要根据测定浓度高低的情况来制定。低浓度是接收方的值在转出方的±25%之内,中高浓度偏差≤10%
理由:
N/A
参考资料:
WHO药品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
Q 4:在实际生产中,想要知道注射用水的准确数值,若只是说响应值不大于0.5mg/L,这不好控制水质,这个该怎么处理呢?
解答:
TOC测定仪的测定结果就是准确数值,在系统适用性合格的情况下,测出的结果就是真实值,比如说TOC测定仪测出的结果是200ppb,那就是0.2mg/L。
理由:
N/A
参考资料:
中国药典2015年版
Q 5:氮气纯度一般怎么检测(除用氮气纯度检测仪外)?气相色谱能测出纯度99.999%吗?
解答:
氮气纯度检测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检验用气体的纯度要看检测器类型,氦离子检测器可以做到99.999%。
理由:
N/A
参考资料:
EP药典,USP药典
Q 6:关于微生物限度检查的风险评估。平皿法只做一个稀释级的评估,我们目前做两个,现在想改成做一个,应该怎么做?
解答:
建议首先对微生物测试过程进行风险识别,通过鱼骨图将整个测试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如人、机、料、法、环及其分支因素);之后对各个因素可能具备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评估为关键或非关键,或者高中低等级,根据各个因素的影响,分别建立控制和预防措施,从而确定由原来的两个改为一个的风险等级的高低及风险的可控程度。
理由:
N/A
参考资料:
ICH Q9质量风险评估
Q 7:气相的方法,面积归一法做含量,含量范围不低于58%,在做中间精密度的时候,可接受标准如何设定算中间精密度通过呢?跟检验使用的方法没有关系吗?外标法、面积归一法?
解答:
中间精密度的接受标准是:中间精密度(RSD)≤1%,它是和采用外标法还是面积归一法没有关系的。
理由:
N/A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四部,<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规定:进行方法验证的精密度均应报告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或置信区间。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精密度可接受范围参考下表:
参考资料:
中国药典2015年版,<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Q8:培养基模拟灌装中灭菌器具的存放时限如做调整(12小时调整为24小时),此时限验证可否培养基灌装同步验证,取样时间为20h,24h,26h,最后定24h,可否?培养基模拟灌装再验证的各存放时限(如灭菌器具,胶塞,无菌服)是在规定的时限内边缘好,还是规定时限内外边缘波动范围均可?
解答:
进行培养基模拟灌装,所用到的器具应该是合格的,关于存放时限: 可选择同步培养基进行,此时可直接存放超出24小时,使用培养基全培养结果即可。灭菌后的器具是使用呼吸袋包裹,且在B级区存放,出现污染的风险很小。培养基模拟灌装再验证各物品器具的存放时间,无论之前是否单独考察过灭菌后的存放时限,在培养基验证时均应超出规定存放时限,从而保证存放时限的有效性。
理由:
N/A
参考:
N/A
Q 9: 关于消毒液消毒效力试验,马老师讲的不只实验室需要验证,车间也需要进行消毒效力验证,车间应该怎么做这个验证呢?
解答:
生产车间或者微生物实验室部分的消毒液消毒效力验证,通常通过风险评估选择取样点,比较清洁消毒程序运行前后微生物的负荷来判定消毒程序的效果。 持续的消毒程序有效性可以通过环境监控结果的趋势来佐证。
理由:
N/A
参考:
N/A
Q 10:冻干粉针的容器密封性常规怎样做,用冻干产品做还是培养基做,请介绍下具体方法。
解答:
冻干粉针的容器密封性采用冻干产品进行,常用的方法有色水法,生物入侵法,高压电法,激光顶空法,压力衰减法。具体操作可参考USP1207.1-3章节。
理由:
N/A
参考:
USP<1207.1> PACKAGE INTEGRITY TESTING IN THE PRODUCT LIFE CYCLE—TEST METHOD SELECTION AND VALIDATION
USP<1207.2> PACKAGE INTEGRITY LEAK TEST TECHNOLOGIES
USP<1207.3> PACKAGE SEAL QUALITY TEST TECHNOLOGIES
Q 11:方法学验证时,有关物质的稳定性怎么判断?
解答:
1.规定各个测试时间点测得结果的RSD,根据RSD进行判断;2 根据各个时间点测得结果与初始结果的差异进行判断。
理由:
N/A
参考:
ICH Q2A
中国药典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Q12:用高浓度乙醇进行提取几批次的同产品后,乙醇经蒸馏后得到的乙醇为回收乙醇,检验合格后用于再提取,请问需要做回收次数验证吗?
解答:
需要,应对回收乙醇中的杂质进行检测和控制,并评估回收乙醇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情况。
理由:
乙醇回收多次后,一些有机杂质会产生积聚,影响乙醇的产品质量。
参考:
N/A
Q 13: ICH分析方法验证中检测限和定量限的第二种方法具体是怎么做的,信噪比,3Q/s,空白响应值做多少?标准曲线是从多少浓度开始做?
解答:
信噪比法用于色谱法,首先测定测试体系的空白溶液计算平均噪音,之后进样特定浓度的对照品溶液,使信号响应为平均噪音的3.3倍,以此浓度作为检测限。信噪比法通常用于光谱法,需要测定体系空白溶液10次以上,计算响应值的RSD, 计算RSD与曲线斜率(含定量限及测定范围)的比值,按照公式计算检测限。标准曲线应包含定量限至测定限度得120%或以上。
理由:
N/A
参考:
ICH Q2A
中国药典<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Q 14:关于IPC元素分析验证问题,如果样品采用常规酸的微波消解(不采用HF酸),无法完全消解,是否可以采用过滤的方式?采用过滤方式完成的验证,在申报CFDA或FDA时能否通过?
解答:
如果改变了样品处理方式,需要考虑这种变化对被测成分的浓度和身份的影响,如果采用变更的方式进行检测,需要进行和变更影响匹配的方式确认或者验证;样品前处理方式的变化也是方法变更的范围。
理由:
检验方法如果进行了变更,应对方法进行验证。
参考:
中国GMP2010年版
中国药典<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Q 15:系统试验适用性不让试针这一问题,系统试验适用性达不到要求,我们会更换色谱柱,微调流动相,直到系统试验适用性达到要求才进行下一步试验,这种情况算是系统试验适用性试针吗?
解答:
SST应采用标准溶液进行,避免采用样品溶液进行试针。但是该种情况要启动偏差或者无效数据调查程序,并制定措施,必要时进行方法确认,确定方法使用的色谱柱类型和品牌,避免反复的调整和测试。
理由:
检验方法应经过验证或确认,然后确定检验参数,并应记录色谱柱的使用次数和时间,规定更换效期。
参考:
中国药典<0512>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国药典<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Q 16:口服固体制剂,原料药出厂,厂家是否必须检验微生物限度?还是根据原料药的工艺,可以抽检。制剂厂入厂是每批检验,但是原料药厂家的报告书中,是抽检。不知道原料药厂家这样做合适不?
解答:
原料药质量标准中有微生物控制要求的,应当制定相应的限度标准,并进行检测,没有微生物限度要求的建议也制定标准,根据工艺要求定期进行监测。
理由:
中国GMP第39条规定:原料药质量标准应当包括对杂质的控制(如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残留溶剂)原料药有微生物或细菌内毒素控制要求的,还应当制定相应的限度标准,没有微限要求的建议也制定标准,根据工艺要求定期进行监测, 如果制剂对原料药微生物负荷又要求可以要求原料药生产商在质量标准中增加微生物负荷。判断是否需要增加产品得微生物限度检查可以参考ICHQ6A 的决策树。
参考:
中国GMP2010年版
ICH Q6A
Q 17:做产品无菌方法学适用性验证时,产品是器具类,是在产品上加菌干燥后用棉签擦拭透浸体液,还是先把产品放浸体液浸体,然后在浸体液中加菌呢?除了这个,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有做单独的回收率测试,用的9372,那做产品的微生物限度和无菌,是先做浸提,菌加到浸体液里的,这样有没有问题?
解答:
首先适用性验证的操作程序应与实际检测的操作程序一致。药典上有规定,操作最后一步加菌,因此加浸提液后再加菌,过程中加菌,菌的数量受操作过程的影响难以评价。但是浸提液的数量和操作应能够把器具得菌洗脱下来,需要通过实验证实。
理由:
N/A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9201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Q 18: 培养基灵敏性和促生长实验有什么区别?还有培养基适用性?
解答:
灵敏度试验用于无菌检验培养基,促生长试验(USP)用于微生物限度培养基,适用性试验指培养基的适用性,包括无菌的灵敏度试验和微限的促生长试验,除了上述微生物生长的支持能力,适用性还包括一些理化和外观指标。
理由:
N/A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1100生物检查法》
Q 19:我们公司内部新建了一个实验室,实验室搬迁,是否需要做检测方法的适用性,或者说是方法转移,具体都需要做什么 ?
解答:
新建实验室,仪器搬迁后首先要进行仪器确认,仪器确认后才是方法确认。如果是标准方法或者验证过的方法,因为实验室的变更,通常需要进行方法确认以证实方法在实际使用环境下的适用性。仪器确认和方法确认的程度均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这种移动对仪器或者方法的影响,确认有可能从简单的系统适用性测试至完整的确认活动。
理由:
将仪器搬动后,会影响仪器的精密性,应对仪器进行确认;将分析方法由原来实验室转移到新实验室,应确认采用的方法在新实验室条件下的适用性。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USP<1225> Validation of compendial procedures
USP<1226> Verification of compendial procedures
ICH Q2(R1)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Q 20:HPLC检测清洁验证活性残留物的时候,液相的进样体积是怎么确定的?有什么依据?
解答:
液相进样体积的确定,应该在清洁方法开发和验证完成时确定。可以参考中国药典关于方法验证部分内容。
理由:
液相检测的进样体积需要在方法制定时确定,这是方法的一部分。 如果计算出残留限度很低,根据仪器灵敏度,通过增大进样体积或者浓缩样品调整检出信号,以找到合适进样体积。进样体积的选择依据是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性符合要求。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USP<1225> Validation of compendial procedures
USP<1226> Verification of compendial procedures
ICH Q2(R1)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Q 21:“我们注意到你们公司自制培养基用于环境监控。在使用这些平板前,你们在xxx进行预培养。这样会影响培养基的促生长性能。请提供证据表明培养基的预培养对微生物的促生长性能无影响。如无证据支持,你们缺乏关键的信息以体现100级环境能够保证产品的无菌性。”大家怎么做的呢?
解答:
不能单纯依靠预培养来验证培养基是否有污染。可以考虑对培养基进行适用性检查后,按照要求比例每个批次取出一定数量的培养基进行培养,这些培养基培养后不再使用,证明该批培养基促生长能力完好后即可使用。
理由:
培养基进行培养后,水分散失,或者某些养分氧化,对于微生物生长的支持能力可能面临挑战。如果需要进行全部预培养,要对预培养过程进行验证。验证要考虑预培养面临的最差条件,包括时间、温度最差情况,之后进行培养适用性检查以判断培养基能力是否受到影响。实际预培养的条件应在验证的条件范围内。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
Q22:无菌检查分前中后取样,有没有必要前中后单独做无菌检查,还是前中后合起来做无菌检查?
解答:
前中后取样后样品单独进行无菌检查是可以的,这样更会增加无菌检验的检出率。一般情况是分前中后取样然后混合均匀后进行检测无菌。但是如果是工艺验证或者某些变更等引起的无菌检测应根据污染最大风险进行取样单独检查。这些取样方法应有相应的文件规定。
理由:
第八十条 无菌检查的取样计划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样品应当包括微生物污染风险最大的产品。无菌检查样品的取样至少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无菌灌装产品的样品必须包括最初、最终灌装的产品以及灌装过程中发生较大偏差后的产品;
(二)最终灭菌产品应当从可能的灭菌冷点处取样;
(三)同一批产品经多个灭菌设备或同一灭菌设备分次灭菌的,样品应当从各个/次灭菌设备中抽取。
参考:
中国GMP2010年版
Q23: 微生物检验为啥用0.45滤膜 而不是0.2 ,你们的意思0.22不利于微生物恢复生产 0.45有漏微生物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解答:
因为0.45um的滤膜就能满足要求了,0.2um的滤膜孔径较小,检验过滤时间会增加很长。0.45um的滤膜的漏过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理由:
中国药典中规定薄膜过滤法一般应采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无菌检査用的滤膜孔径应不大于0.45um,直径约为50mm,应根据供试品及其溶剂的特性选择滤膜材质。0.2um既增大了检验成本,又延长了检验时间,很多样品不容易过滤过去。这是经过经验积累推荐的一个孔径,0.2um理论上能除去10的7次方的微生物。0.45um应该能达到3-4个9.对于检品中稀少的微生物来说是足够的。
参考:
中国药典2015版
Q24:取样回收率问题,按照残留物限度水平配制涂布量时,要求配制三个浓度,每个浓度配制三份,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解答:
这是分析方法验证法规要求,保证方法测定准确。
理由:
分析方法验证中保证回收率考察可能出现的测试范围的准确性,实际测试范围不是单点,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波动,需要保证可能测试范围之内的数据准确,规定要配制三个浓度。
参考:
中国药典四部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USP<1225>VALIDATION OF COMPENDIAL PROCEDURES
Q 25:液相的SST是都进一针的吗? 还有一个序列表下来在不改变色谱条件情况下有没有规定进多少批样要重新进SST,药典四部中系统适应性重复性那里说的,是每次检验都拿对照溶液做,还是更多的针对方法开发的要求呢?
解答:
首先要用标准品溶液进行系统适用性测试,系统适用性合格后,才能进行样品测定,如果样品数量较多,要在进样的过程中间进标准溶液,与序列中的标准结果进行比较,样品检测结束后,也要再进标准溶液,与序列中的标准结果比较,均要判断偏差情况,中间隔的时间(针数)要视产品稳定性情况而定,这些都要有文件规定,样品溶液的稳定情况要依据方法学验证确定。
理由:
仪器运行一定时间后会发生漂移,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规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标准回校,回校结果应满足规定的偏差标准,回校的时间应根据样品溶液的稳定性情况确定。
参考:
N/A
Q 26:新建项目,产品要达到中国和美国GMP要求,产品物料用到辅料滑石粉和硬脂酸镁,物料质量标准里规定使用原子吸收进行检测,如果直接用ICP-MS检测,需要做哪些工作?做验证时是否需要不同仪器进行检测结果对比?是否必须额外购买一台原子吸收?
解答:
如果直接用ICP-MS检测,首先要在注册文件中进行检测方法变更,然后进行全面的方法验证,验证通过,更新注册文件内容。
如果该方法之前是采用原子吸收进行检测,做验证时应进行检测结果对比。如果之前没有采用原子吸收进行检测,不必额外购买一台原子吸收仪器。
理由:
ICP-MS检测要优于原子吸收,但是成本会高,因为是新建项目,没有必要再购买原子吸收,进行检测结果对比,因为ICP-MS和石墨炉原子吸收的检测元素范围相同,ICP-MS的检出限是ppt级别,石墨炉的AAS检出限为亚ppb级,因此ICP检出限会优于AAS,准确度也会更高,但是ICP的耐盐性较差,会影响其检出限变差,另外一些普通的轻元素(如S,Ca,Fe,K,Se)也会影响其检出限,在方法验证时,要考虑这方面的影响。
参考:
N/A
Q 27:制剂有关物质分析中辅料空白溶液,所加的辅料需要和本批制剂生产所用批号一致吗?
解答:
首先确认检验使用的批号和生产使用批号质量属性是一致的,就可以用,否则不能使用;其次确认辅料会不会影响有关物质的测定,没有影响则可以使用不同批次,若有影响,则必须使用同一批号辅料。
理由:
选取辅料空白溶液不应影响有关物质的测定,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辅料空白溶液对有关物质测定是否有影响,应在方法验证学中进行确认。
参考:
N/A
Q 28: 换一台不同厂家的HPLC做有关物质检查,一般方法确认(注册方法)做到什么程度,系统适用性OK,加个检出限是不是就可以了?
解答:
如果要确认方法是注册方法,应进行系统适用性合格后,进行检测限确认,如果是定量应进行定量限确认,最后考虑不同仪器的中间精密度;若不是注册方法,应进行方法学验证,或者在方法验证时覆盖可能的变更。
理由: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1.采用新的检验方法;
2.检验方法需变更的;
3.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其他法定标准未收载的检验方法;
4.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验证的检验方法。
对不需要进行验证的检验方法,企业应当对检验方法进行确认,以确保检验数据准确、可靠。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中国GMP2010年版
Q29:系统适用性按要求做了合格,是否只测出注射用水的响应值,用它与0.5mg/L蔗糖对照品响应值比较,不超过就行了?不需要做几个点如0,0.1,0.2,0.3,0.5mg/L的曲线计算样品的TOC值了呢?
解答:
系统适用性合格后,直接测定制药用水的TOC,测定结果不大于0.5mg/L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线性测定。
理由:
线性应该是在性能确认进行的,而且要定期进行回顾确认,不需要平时经常做,而系统适用性是要在测定样品之前要进行的,系统适用性合格,测定样品,测定结果就是制药用水的TOC;如果系统适用性不合格,应进行偏差调查程序。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
Q 30:中国药典四部0682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样品(如注射用水)测定时,在测定法中写到“取供试制药用水适量,按仪器规定方法测定,记录仪器的响应值ru,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制药用水的响应值应不大于rs-rw(0.50mg/L)”,这时候需要用蔗糖对照品稀释一系列浓度做一条曲线,还是只进一个0.5mg/L的蔗糖对照品溶液来计算注射用水的TOC值?
解答:
在测定注射水TOC之前,应首先对TOC测定仪进行系统适用性试验,系统适用性通过后,直接进行注射用水测定,测定结果即为注射用水的TOC值。
理由:
中国药典中0682规定了应该进行系统适用性试验,系统适用性中rs-rw的结果应该是0.50mg/L左右,rss-rw的结果也应该是0.50mg/L左右,(rs — rw)/(rss-rw) X 100的结果应该在85〜115%范围内,系统适用性合格后,测定制药用水样品,结果应不大于0.50mg/L。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
Q 31:杂质校正因子的准确度怎么确认呀?标准中规定校正因子为1.24,我们现在测的是1.20,怎么判断该项目确认有没有通过呢?
解答:
对于校正因子,应报告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和RSD%。校正因子和准确度的RSD%符合要求就可以。
理由:
杂质校正因子是指相对校正因子,即待测定物质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相对校正因子可采用替代物(对照品)和被替代物(待测物)标准曲线斜率比值进行比较获得。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回收率限度可参考中国药典验证指导原则。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Q 32:关于新药研发分析中心的精密仪器(用于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的性能确认如何进行?研发实验室和商业化生产QC实验室,对于精密仪器验证范围,验证程度上是否有区别?
解答:
无论是研发还是商业化QC实验室的精密仪器都应该进行确认,验证和确认程度可以参考USP1058 中的规定。
理由:
USP药典1058规定每个实验室应证明并记录实验室仪器的具体方法,仪器所有者/用户及其管理层有责任确保仪器经过适当的确认。
参考:
USP1058 分析仪器确认
Q 33:分析规程评估的时机,是每个分析规程都需要评估,或者是进行验证或确认的分析规程需要评估,还是新的分析规程才需要进行评估?
解答:
对于新建立的分析规程应在验证或确认前进行评估,确定方法的重要参数,将这些重要参数的影响在方法验证或确认中进行评价,并判断分析规程的可操作性。
理由:
N/A
参考:
N/A
Q 34:培养基模拟灌装促生长实验应该用哪几种菌做? 我们用的是胰蛋白胨大豆肉汤,是不是用金,枯,铜,白,黑,做就可以?
解答:
需要做金黄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另外需要加上环境检出菌,如果是厌氧工艺,模拟灌装采用流乙醇酸盐的话,要加入厌氧模拟菌生孢梭菌。如果历史无菌检验染菌或模拟灌装染菌,也要加入上述菌,也就是所有的最差条件都要考虑进去。
理由:
验证应考虑最差条件。
参考:
N/A
Q 35:之前按中国药典做微生物,现在想换成美国药典,但是方法不一样,怎么评价其影响呢?
解答:
首先执行变更程序,其次进行美国药典检测方法的确认,确认通过后,进行两个方法的对比,均符合要求且美国药典标准不低于中国药典标准才可以进行更改。
理由:
N/A
参考:
USP<1226>分析方法确认
中国药典2015版<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Q 36:无菌隔离器的过氧化氢指示剂培养,指示剂说明书上写的培养48小时,但设备厂家的方案里写的培养7天,培养时间怎么确定?
解答:
过氧化氢指示剂不用培养,直接肉眼观察有无变色即可,你说的可能是过氧化氢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指示剂,建议培养7天,说明书上所说的48小时是阳性培养。
理由:
N/A
参考:
N/A
Q 37:辅料进厂检验提供标准是进口标准,检查项按标准操作做不出来,能不能改成药典方法?一个砷盐检测,药典中也有这个辅料,进口标准和药典限度都一样,只是测定方法不同,药典砷斑法,进口标准用原子吸收,是否可以更改?(产品用于内销)
解答:
首先应和供应商进行沟通,确认供应商的方法是否经过了验证,另一方面,与供应商沟通是否能改成我们的药典方法,最好保持双方检测方法一致,这样才能有对比性,或者双方进行一个方法对比,确认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检测方法,第三,确认所用仪器的检测限和定量限,能否满足测定要求。
理由:
N/A
参考:
USP<1225>分析方法验证
中国药典2015版<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Q38:生物指示剂质量确认时,需要对活菌数进行确认吗?药典中是对活芽孢数有要求,而国标中是活菌数。
解答:
需要控制孢子浓度。
理由:
生物指示剂常见的有3种,载体式,悬液式以及自含式生物指示剂,每种类型建议的控制指标和测试方法在USP1035以及ISO11138系列标准里有描述。一般来说都是控制孢子浓度,通过培养计数来确定生物指示剂的孢子含量。除了孢子计数,不同指示剂也有D值等控制建议。
参考:
USP<1035 BIOLOGICAL INDICATORS FOR STERILIZATION>
Q 39:原料药含量HPLC方法学验证中,准确度加标回收率项目,可以使用工作对照品吗?
解答:
可以
理由:
企业可以自制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每批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应用法定标准品或对照品进行标化,结果与国家标准品相当,并确定有效期。
参考:
中国GMP201年版
Q 40:样品无对照品,滴定含量检测方法如何做准确性?
解答:
可以和其它认可的方法的测定数据进行比较,也可以考虑其它公认的实验室的测定结果,比如药检所。
理由:
N/A
参考:
N/A
Q 41:湿热灭菌的生物指示剂挑战,用的自含式指示剂,对于含菌量有最低要求吗?按照SAL≤10的-6次方的要求,是不是需要含菌量大于10的6次方啊?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厂家提供的,含菌量写的是5×10的5次方到5×10的6次方,应该可以使用吧?
解答:
最好选用含菌量大于10的6次方生物指示剂。虽然生物指示剂含菌量符合药典要求5×10的五次方~5×10的六次方的要求,但是最好检测一下实际含量。
理由:
菌量复核的可接受标准不是具体有多少菌,而是实际菌量占标示菌量的百分比,通常标准是50%-300%,BI的菌量需要达到六次方,否则如何证明灭菌程序可以杀灭6个log的微生物 ,不能只按指示剂上COA来,采购回来以后,还是要做计数确认,虽然COA上标明达标,但不代表能用,自家公司计数确认达到50%~300%回收率了,才能用 ,可以结合厂家范围和你的实际用途从严制定标准,所做复核菌数至少要求要在10的6次方以上;一般超范围上限300%的情况很少,在供应商选择上,都有入场检验复核菌数,先做实验看看实际情况吧,做了才知道到底有多少菌量 。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1241 灭菌法>
Q 42:一致性评价方法学验证含量和含量均匀度方法一致,含量已验证,含量均匀度要验证吗?含量准确度80%-120%是哪个法规上的?
解答:
含量和含量均匀度的范围不同,含量的范围是80%-120%,含量均匀度的范围是70%-130%,如果验证的范围是70%-130%,就不需要重新验证了,反之应重新验证。
理由:
原料药和制剂含量测定,范围一般为测定浓度的80%〜120%;制剂含量均匀度检査,范围一般为测定浓度的70%〜130%。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Q 43:做R2A培养基适用性时用7个菌做回收率,可以吗?药典规定2个,中检院R2A对照培养基的使用说明中提到了7个菌。
解答:
保持与药典一致就可以,两种标准菌就够了,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另外加一株水中检出菌。
理由:
N/A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
Q 44:消毒剂消毒效果验证中所选择的环境菌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解答:
应选择日常监测环境中经常出现具备代表性的,同时应考虑环境中存在抵抗力比较强,不易被杀死的,这应结合日常监测结果分析和检出菌的本身属性确定,此外,还应考虑消毒剂本身的性质和杀菌谱。
理由:
进行验证应尽可能选择最差条件,如果在验证过程中模拟最差条件都能够符合要求,那样才能保证日常操作达到要求。
参考:
USP<1072 DISINFECTANTS AND ANTISEPTICS>
Q 45:液体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接种的菌量药典有规定,那培养基体积是多少?
解答:
硫乙醇酸盐培养基是12ml,胰酪大豆液体培养基是9ml。
理由:
N/A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
Q 46:分析方法验证系列:第十二节--分析方法转移概述:清洁验证(表面残留回收率)可接受标准:超过标准的加样样品结果应不符合要求,90%的低于标准的加样样品结果应符合要求,如何理解?
解答:
该要求考虑了如果加样浓度超过限度,测定结果也应该是不符合标准要求。即阳性浓度应出现阳性测试结果,避免出现假的阴性结果。同时考虑了实际验证时结果可能出现低于和高于限度两种情况,考察了低限度下测定结果的重现性的概率。
理由:
N/A
参考:
N/A
Q 47:杂质,降解物质,残留溶剂可接受标准:低水平时,接收方测得值为转出方的±25%或接收方均值为转出方均值的±0.05%,这个是不表达5%的意思?
解答:
该标准规定了双方测定均值允许的差异:接收方测定的均值,应是转出方均值+-0.05%(即0.95-1.05)。相对于测定均值而言,也可以理解为允许5%的误差。
理由:
N/A
参考:
N/A
Q 48:液相的有关物质,面积归一化法,可以不做6针的系统适应性吗?
解答:
如果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和系统与含量检测一致,可以采用含量的系统适用性,如果不一致,由于有关物质主要是检测杂质分布和含量,因此需要进行分离度的检测,可以不用进行6针系统适用性,这要基于公司操作文件的具体规定和方法开发的结果决定。
理由:
N/A
参考:
N/A
Q 49:有做过无水乙醇、异丙醇的微生物限度吗?求方法。
追问:用pH7.0氯化钠-蛋白胨稀释10倍后用薄膜过滤法检就可以了?不用加中和剂或者其他东西吧?
解答:
可以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无水乙醇、异丙醇的微生物限度检测,不需要加中和剂,但是冲洗量和检验方法需要经过验证。
理由:
对于自己开发的检验方法应经过验证。
参考:
中国GMP2010年版
Q 50:消毒剂表面消毒效果在洁净室的现场验证怎么做?要在洁净室表面种菌吗?
解答:
不考虑挑战实验,污染风险太大,一般采取消毒剂清洁前后取样检测微生物负荷的方法。
理由:
在洁净室表面种菌容易造成污染,不建议采用。
参考:
N/A
分析仪器管理
Q 1:高效液相色谱,气相等仪器是不是每年都要检定?找第三方机构校准行吗?发现好多地方都提供不了检定证书,只能提供校准证书。
解答:
HPLC/GC等仪器属于国家强制检定仪器范畴,需要定期由具有校准资质的外部机构进行校准,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也是可以的,检定结束后应提供校准结果和可追溯的证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 705-2014规定:仪器的检定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更换重要部件或对仪器性能有影响时,应重新检定。但是每个公司都应建立自己内部的检定规程,根据样品的检验数量和仪器的使用频次,制定适用于自己公司的仪器检定周期。
理由:
中国药品GMP指南(2010年版)中规定,对于国家强制校准的设备、仪器、仪表,应由国家执行部门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进行校准。外部机构如国家权威机构(中国计量研究院,各省市计量院);国外校准机构(例如瑞士 S G S校准机构,德国D K D 和PTB校准机构); 或有资质的仪器生产商的实验室等。外部校准要提供有校准结果和有可追溯性的证书。
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 705-2014
中国药品GMP指南,2010年版
Q 2:研发用的检验仪器哪些需要做验证?
解答:
首先进行SIA评估,按照USP<1058>的分析仪器进行分类,根据仪器类别分别相应建立仪器确认和分析方法验证。
理由:
根据系统影响性评估,将研发所用的检验仪器按USP<1058>分为A、B、C三类,A 类:简单仪器,无测量功能/校准需求;B 类:需要校准的仪器;C 类:需要确认的仪器。无论是研发还是商业化QC实验室的精密仪器都应该进行3Q确认,验证和确认程度可以参考USP<1058>中的规定。
参考:
USP <1058> ANALYTICAL INSTRUMENT QUALIFICATION
Q 3:电子天平每天(每次)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吗,规定出自哪里?
解答:
美国药典<1251>章规定:分析天平应每天进行日校,即每天第一次称量前,分析师称量标准砝码,检查称量值是否在已制定的限度内。通常根据天平的称量范围选择包含称量范围的两个不同重量的标准砝码进行校准。有内置手动/自动校准功能的,不能完全替代外部性能测试。
理由:
只有经过校准的分析电子天平才能减少天平的准确度随时间的飘移而对称量准确度的影响,从而保证称量结果的准确。
参考:
2010年版 <药品GMP指南>
USP<1251> WEIGHING ON AN ANALYTICAL BALANCE
Q 4:类似高效液相更换控制电脑,这种情况需要进行什么操作呢?我们写了一个变更,但是根据这个变更,我们需要进行哪些工作呢?
解答:
首先,要保证电脑中的检测数据的完全备份,所有数据的转移和完整性;其次根据变更控制对新电脑和重装工作站所包含的软件和硬件进行全面的验证和/或确认。
理由:
为确保数据可靠性,应将原电脑中的所有数据进行转移和拷贝;新系统应经过确认。
参考:
中国GMP附录十 <计算机化系统>
Q 5:新买进组装的层析系统的验证需要做哪些项目?层析柱,蠕动泵,检测仪组成一套层析系统后是不是不需要再对柱子,检测仪这些设备单独做验证?
解答:
这些可以按照一个系统进行验证,整个功能输出是各个部分协作输出的。IOPQ的测试项目可以参考PDA技术报告14。PDA的IOQ功能测试包括:系统完整性(泄露)测试,流速测试,压力测试,温度测试,UV检测器测试,过滤器测试,馏分收集测试,控制系统测试,CIP测试,报警测试,梯度测试,PQ时综合性能考虑实际样品的分离性能。
理由:
N/A
参考:
PDA TR14 层析系统验证
Q 6:QC的检测用水能不能用制水机,不用跟车间似的用水系统循环?
解答:
在药典中,针对不同的分析方法规定了不同的实验用水,因此没有对实验用水提出集中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以制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为例,国际和国内的法规对于 HPLC 实验用水的要求见下表:
法规
描述和要求
USP
<1231> <621> “Reagents”For LC procedures, Pharmacopeia require use of solvents that have been especially purified. Deionized Distilled Water or High Puriy Water is used as a reagent in LC test that requires a high purity.
EP
Water for chromatography. 1095503Deionised water R with a resistivity of not less than 18 MΩ.cm
ASTMD1193
Type I water (filtered by 0.2 µm membrane)
ISO 3696
Grade I water (filtered by 0.2 µm membrane)
GB/T 6682
一级水,且经过 0.2 微米滤膜过滤
综合
应使用一级水(超纯水),具有低有机物浓度和低离子浓度,去除颗粒
因此实验室检测用水不仅需要参考药典对纯化水的要求(一部分分析方法需使用纯化水),而且应充分考虑各类分析方法和试剂对水的规格指标要求,以及通用标准法规对实验室用水
理由:
严格来说,药典中规定的工艺用水是针对生产工艺而设计的,制药 QC 实验室应先明确本实验室所用到的分析方法和检测对象,根据这些试验范围再确认试验用水的 URS,以确保制取的实验室用水可满足质量控制的所有需求。
参考:
USP/EP药典
ASTMD1193-2006 试剂用水标准
ISO3696-1995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范和试验方法
GB/T6682-2008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Q 7:纳入GMP管理的气相液相色谱,可否用来检测不属于药品的样品,像保健品和化工品之类的?
解答:
在遵守GMP和数据管理规范的情况下是可以的,关键是应按照GMP的规定做好记录,还要确认在检验这些样品后不会对药品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理由:
N/A
参考:
N/A
Q 8:高效液相色谱仪之前在中国院检定,周期为2年,近期在其他机构校准,校准周期怎么定?依据什么?
解答:
HPLC/GC等仪器的校准周期,应根据本公司实验室检验数量进行制定,国家检定规程上的周期是两年,如果仪器检验数量和使用频次较多,就应该相应缩短检定周期,建议检定周期为每六个月或12个月进行校准。
理由:
检验仪器检验数量较多,使用频率较高会增加仪器的磨损程度和仪器备件的消耗,相应会增加仪器出现偏差的频率,因此应适当缩短校准周期,保证数据可靠性。
对于国家强制校准的设备、仪器、仪表,应由国家执行部门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进行校准。对于非国家强制校准的项目,校准周期和可接受标准应在仪器校准规程中详细规定,并由校准负责人按规定程序执行。对于配置复杂的仪器,应选择仪器的关键参数进行校准,可以为不同的模块或校准点设置不同的校准间隔。通常关键参数来源于仪器验证时对仪器功能和参数的评估。
校准的项目和周期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l 參可适用的相关标准和法规;
l 仪器的类别;
l 制造商的推荐;
l 相类似的仪器的历史信息和经验。
参考:
中国药品GMP2010版指南
Q 9:分析仪器日校用单点法还是多点法,如何判定,是否有这方面的法规可以参考?
解答:
应根据具体的仪器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分析仪器可以实现多点校准都尽量采用多点校准,但是有的仪器只能单点校准,譬如电导率仪。
理由:
多点校准更具代表性,更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
N/A
Q 10: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可以采用同步验证吗?如色谱系统,要有检验过程才能实现确认,即IQ和OQ结束后,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和样品的检测同步做,是否可以?可能会存在什么合规风险?
补充:考虑PQ需要带产品进行,我们使用的是药典方法,分析方法确认和PQ同时,或者说分析方法确认的同时另一个序列做了产品的正常检测,样品放行在系统功能验证结论后。这样是否合理?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应该在哪个阶段开展?新系统是不先做3Q再做计算机化系统验证?
解答:
分析仪器确认是方法验证或者确认的前提,即仪器确认之后才进行方法确认(参加USP 1058的数据质量金字塔)。如果是新的系统,需要IOPQ完成之后进行方法的验证或者确认,此时分析方法已经建立和优化;如果是旧的系统,再验证周期内的情况下,方法确认的一些标准数据可以用作仪器状态回顾的支持数据,方法验证或者确认的数据不能代替仪器确认过程。计算机化系统在仪器确认阶段进行。
理由:
USP支持软硬件同步验证更具代表性。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和传统意义上的设备确认可同时进行。复杂分析仪器系统软硬件功能无法分割,OQ、PQ任何一个操作都离不开软件功能和硬件功能。软件是大脑,硬件是受支配的系统,不可分割,整个系统的功能符合性是用户最终的要求。
参考:
USP<1058 ANALYTICAL INSTRUMENT QUALIFICATION>
Q 11:IT部门的SOP中的支持文件,例如账号、权限变更必须要经过质量部门签批吗?
解答:
是的。
理由:
这涉及到数据完整性,关系到产品放行,必须由质量部门批准,GMP第151条规定:与本规范有关的文件应当经质量管理部门的审核。
参考:
中国GMP2010年版
MHRA GMP Data Integrity Definitions and Guidance for Industry January 2015
Q 12:法规有没有对药品稳定性实验箱的负载情况进行规定,比如装载多少合适呢?
解答:
法规中没有对负载数量有具体要求,只要装载不影响箱体内气流的循环并能通过验证能够满足设定的标准要求就可以。
理由:
如果装载产品对温度高求较高的话(譬如需要在规定的时间腔体必须恢复设定温度),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验证来确定最大的装载数量和装载方式。
参考:
N/A
Q 13:现在做红外光谱仪确认的项目都有什么?
解答:
确认项目应根据公司所检产品的性能指标要求,起草符合自己公司要求的确认方案,确认的项目一般包括光谱分辨率,波数准确性和重现性,信噪比,以及相应软件的验证。
理由:
应选取影响红外光谱仪测定结果准确行的项目进行确认,应对计算机软件的数据可靠性进行确认。
参考:
中国GMP指南2010年版
中国药典2015年版<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Q 14:生产中使用的kg级的台秤和地秤目前规定每天要做日检(用标准砝码做一个点) 每月要做月检(用标准砝码做小中大三个点), 每年还要邀请外部单位做校验,但GMP要求里面只提到了需要使用校验过的设备,我的理解每年的校验是必须的,而日检和月检可以根据风险大小来调整自检频率,这样理解对吗? 各位有没有看到过什么指导原则规定台秤和地秤的自检(非校验)频率?
解答:
2010年版药品GMP指南中指出:校准工作分为周期性校准和日常校准检查。校准周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规定的强检仪器按国标进行周期性校准,二是非国家强检的仪器设备企业应自行制定校准周期。
日常校准检查是针对生产工艺过程中关键测量设备而做的校准复核,该执行过程要求方便、可行,可在每天使用前用计量标准器具予以复核检査,同时企业应该制定日常校准检查的可接受允差。
理由:
美国药典第1251章规定为减少天平的准确度随时间的漂移对称量准确度的影响,分析天平应每天用标准砝码进行日检,即每天第一次称量前,分析师称量标准砝码,检查称量值是否在已制定的限度内。通常根据天平的称量范围选择两个不同重量标准砝码。
参考:
USP<1251> WEIGHING ON AN ANALYTICAL BALANCE
中国GMP2010年版
Q 15:马义岭老师课件中对于仪器分类的6个问题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旧版本的问题是9个新版本是6个?
解答:
仪器分类的依据来自美国药典论坛PF 38(1)关于通则1058的刺激因素文章。
在培训课件中列出了分析仪器影响性评估的6个问题:
1、 仪器或仪器产生的数据是否直接影响所做出的关于物料或产品质量(功效、特性、安全、纯度、质量)的决策?
2、 该仪器是否具有测量性能?
3、 该仪器在购买后是否进行用户校准?
4、 仪器是否测量数值或提供计算用数据?
5、 该仪器是否控制物理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速等)?
6、 是否具有一个单独的计算机用以控制仪器或者数据采集?
这是由于旧版本的9个问题包括了仪器维护和校准的判断,这部分内容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维护和校准管理的规程和计划,因此对新版本进行了优化为6个问题。
理由:
旧版本包含9个问题,这9个问题包括了仪器的日常维护和周期校准的内容,现在各生产企业都有各自的仪器维护和校准的管理程序及相应记录,因此对原来的9个问题进行了优化,简化为现在的6个问题。
参考:
USP论坛PF38(1)STIMULI TO THE REVISION PROCESS
Q 16:QC保存菌种或是标准品的冰箱,验证时是否需要做开门和恢复测试?
解答:
需要。
理由:
开门测试主要考察两个参数,开门至温度超出控制标准的时间以及关门后恢复到规定范围的时间,并且测试结果需要在设备操作规程中作出管理规定,在日常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开门时间,防止开门时间过长引起超标报警,另一方面,如果停电或断电时间过长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参考:
N/A
Q 17:实验室计算机化系统需要再验证吗?如控制液相色谱的工作站等。
解答:
需要。
理由:
通过再验证确认其生命周期内始终保持验证状态,满足用户需求。而且根据风险程度,风险越高再验证周期越短。
参考:
N/A
Q 18:天平、pH计、电导率仪、水分滴定义、旋光仪等设备需要装在线打印装置吗?
解答:
法规没有强制性要求,但是为了保证数据可靠性,建议安装,这也是数据可靠性未来发展趋势的要求。
理由:
在一些官方审计检查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方面的缺陷项提出。
参考:
PDA80 制药实验室数据完整性管理体系
Q 19:QC的检验仪器如红外,紫外,溶出度仪等,在完成安装运行确认后,应该进行性能确认,如果外部对仪器进行计量了,还需要做性能确认吗?也就是外部计量可以替代性能确认吗?
解答:
不可以
理由:
根据USP1058《分析仪器确认》规定,红外,紫外,溶出度仪等属于C类仪器,此类仪器需要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专门的性能确认,外部计量不能替代性能确认。需要指出的是仪器类别的划分及其适应的确认、校验及维护的程度应由实验室根据仪器的使用需求确定,可以将分类的原则及所需确认级别在仪器管理的标准程序中描述。
参考:
USP<1058 ANALYTICAL INSTRUMENT QUALIFICATION>
Q 20:新购买的,例如液相色谱仪,厂家做了IQ和OQ,公司内部还有没有必要再进行一次PQ?我们的想法是,厂家进行了OQ,OQ内容包括了泵的验证,进样器验证,柱温箱验证,检测器验证,我们自己是不是不需要再进行PQ了?
解答:
需要,PQ是针对本公司产品的确认,是证明仪器符合用户具体需求的过程,这个阶段除了OQ测试项,也要考虑实际药品测试。使用新仪器运行一次药品检测,选择最挑战的方法进行测试。
理由:
根据USP1058《分析仪器确认》规定,C类仪器需要进行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专门的性能确认。
参考:
USP1058《分析仪器确认》
Q 21:HPLC液相,同一室内的位置平移需要重新计量校验吗?是否可以用期间核查取代?
解答:
可以
理由:
N/A
参考:
N/A
Q 22:溶出仪校验的具体操作细则?
解答:
主要是介质脱气,溶出仪水平,桨或篮的高度,溶出杯中心度调整,取样位置的一致性,取样时间的一致。
理由:
N/A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
常规管理
Q 1:要过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请问大肠埃希菌的操作一定要在生物安全柜中吗,还是超净台也可以,国标GB19489-2008中只提到可以用生物安全柜,不知道如何处理?
解答:
进行微生物操作时对于带菌操作都要在生物安全柜进行,防止操作不当对人员或环境造成危害。
理由:
N/A
参考:
N/A
Q 2:QC实验室设计问题,单抗药品生产企业的QA实验室(C级区)功能间有:无菌检查(采用隔离器),微生物限度、细胞检测、培养基配制(用于无菌培养基倒平板)在同一区域,阳性菌室为独立区域,独立空调系统。请问,综合法规和节能考虑,是否所有的房间都需要直排风?部分房间回风是否可以?
解答:
无菌检查(采用隔离器),微生物限度、细胞检测、培养基配制,为独立的空调系统是允许回风的,阳性室也为独立区域和独立的空调系统,阳性室通常还使用生物安全柜,生物安全柜的型号不同,设置也不尽相同,应考虑生物安全柜的型号和工作原理。原则上说,生物安全柜自身带有高效过滤器,它们能有效截留微生物甚至病毒。不再需要在排风口另外加HEPA 过滤器了。在实验室设计过程中不宜脱离设备、操作及风险去盲目要求设置直排风。
理由:
N/A
参考:
N/A
Q 3:对照品长期欠货,然后要检验,如何处理?
解答:
可以采用国外药典标准品,或者制备工作标准品,进行标定后检验。
理由:
N/A
参考:
N/A
Q 4:原料药工艺再验证的产品需要进行稳定性考察吗?
解答:
需要,若没有变更,只需要进行持续稳定性考察,可以和年度稳定性考察合并。
理由:
N/A
参考:
N/A
Q 5:检验药品的气相同时能检验食品吗?
解答:
可以。
理由:
在操作过程中应均按GMP管理要求进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参考:
N/A
Q 6:有做兽药的吗?API中微量元素杂质检测现在需要批批测吗?
解答:
API中的微量元素杂质如果在药典中有标准要求,并且在注册标准中有规定,或者客户有要求,就要每批检测。
理由:
中国GMP中规定,企业应当确保药品按照注册标准的方法进行全项检验。药典标准是最基本的标准要求。因此这些是需要批批检测的。
参考:
中国GMP2010年版
Q 7:酸度标准3.0到5.0,如检出3.61,出报告3.6还是3.61?
解答:
原始记录需要如实记录,出具COA时,根据修约规程进行修约到标准规定的有效位数。
理由:
在药典标准中规定的这些数值不论是百分数还是绝对数字,其最后一位数字都是有效位。试验结果在运算过程中,可比规定的有效数字多保留一位数,而后根据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进舍至规定有效位。计算所得的最后数值或测定读数值均可按修约规则进舍至规定的有效位,取此数值与标准中规定的限度数值比较,以判断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度。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
Q 8:稳定性试验中,什么情况下要做影响因素试验?
解答:
稳定性试验中影响因素试验应在中试或大生产初次生产或者有工艺变更进行工艺验证时进行,一般选工艺验证中的1批进行就可以。
理由:
原料药物:此项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和建立降解产物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当试验结果发现降解产物有明显的变化,应考虑其潜在的危害性,必要时应对降解产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药物制剂:进行此项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制剂处方的合理性与生产工艺及包装条件。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Q 9:实验过程中用到的计时器不计量,只与标准北京时间对比,周期定多久合适?
解答:
需要在除菌过滤前进行取样检测生物负荷。对于除菌过滤前非最终灭菌产品微生物的限度标准一般为:lOCFU/lOOml。
理由:
控制滤前液的生物负荷,确保在前端除菌过滤器前液体的生物负载处于一个较低和受控的水平。
参考:
中国药品GMP2010版指南:无菌药品
Q 10:持续稳定性考察拟改为一年后开始考察,一年一次,至有效期为最后一次,可以吗?
解答:
对于上市后持续稳定性考察,其试验点一般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般推荐每年一次,或至少于开始、中间及效期时测定。
理由:
N/A
参考:
中国药品GMP2010版指南
Q 11:溶液配制的称量误差是多少?
解答:
应依据中国药典凡例中规定进行选择称量,试验中供试品与试药等“称重”或“量取”的量,均以阿拉伯数码表示,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数位来确定,如称取“0.1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0.06~0.14 g;称取“2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5~2.5g;称取“2.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 95~2. 0 5 g ;称取“2.0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95~2.005g。
理由:
N/A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
Q 12:若使用了一家公司提供的合成消毒剂,是否对该消毒剂生产厂家进行审计呢?
解答:
不需要,但是要进行消毒剂效果确认。
理由:
N/A
参考:
N/A
Q 13:酸度标准3.0到5.0,如检出3.61,出报告3.6还是3.61?
解答:
原始记录需要如实记录,出具COA时,根据公司数据修约规程进行修约出具。
理由:
N/A
参考:
N/A
Q 14:想请教一下各位,原料药根据加速和长期数据,不需要特别的储存条件,标签上该怎么标识好一点?
那我标签贮存条件要写常温?但是ICH QA1也写了,避免使用环境温度和室温。
解答:
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除另有规定外,贮存项下未规定贮藏温度的一般系指常温。如果证明温度对产品储存无明显影响,可以在标签上不用标明储存温度。如果确实需要标明,要知道产品销售的地区,中国药典和欧盟药典规定的室温是不一样,要根据销售的地区标明当地要求的温度。
理由:
N/A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凡例
Q 15: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能放外一个房间吗?
解答:
可以
理由:
N/A
参考:
N/A
Q 16:请问2015版药典第四部编号为9206的指导原则有强制性吗?无菌隔离器,2010版没有要求环境要求,我做国外的检查时也是放置在控制区,但2015版药典第四部9206却要求是D级,大家有将隔离器在控制区用于无菌检测吗?
无菌和阳性能放同一个隔离器检验吗?
解答:
2015版药典第四部编号为9206的指导原则具有指导参考,并不是强制执行,欧盟建议将生产用隔离器放置于D 级环境中,对无菌实验用隔离器未明确规定,基于中国药典四部9206和欧盟的规定,建议将隔离器安装在D级背景。无菌和阳性不能放同一个隔离器检验。
理由:
欧盟建议将生产用隔离器放置于D 级环境中,中国药典四部9206中规定了隔离器安装在D级背景。
参考: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9206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
Q17:做加速和长期稳定性样品的开始时间节点怎么算比较好,是以生产日期计算还是以放入培养箱的时间计算,有没有相关法规规定?
解答:
稳定性实验的开始时间节点以样品放入培养箱的时间开始计算。
理由:
药品的稳定性是指原料药及其制剂保持其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性质的能力。
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中间产品或制剂的性质在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并且通过持续稳定性考察可以监测在有效期内药品的质量,并确定药品可以或预期可以在标示的贮存条件下,符合质量标准的各项要求。
参考资料:
N/A
Q 18:QC洁净试验室,但没有做实验,空调可以不开启吗?
解答:
洁净实验室虽然没有进行试验,但是需要评估空调不开启是否对实验室内的存放样品和试剂储存有影响,另一
文章来源:允咨GMP制药技术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等,如非标注为“原创”,则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相关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