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

扫一扫  添加小助手

服务热线
13818320332

渠道代理
签到有奖
扫码关注

扫一扫  关注我们

LIMS在环境监测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认识误区。

较多用户对LIMS认识不到位,过高估计了LIMS的作用。LIMS是工具,不是具有知识与智能的人,是由综合系统集成的产物,支撑它良好运转的有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硬件设备建设等等,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问题,都会对LIMS的运行产生影响。是工具,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全部问题,LIMS不是神,任何把实施LIMS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都可能走向误区。
LIMS是一种管理思想的化身,如果没有对这种管理思想的认同,LIMS不能发挥作用。没有管理思想的注入,LIMS不会对管理发生作用。同时,使用LIMS需要一定的现代技能,只有将知识注入到LIMS中,它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拥有使用LIMS能力的人才能操作应用LIMS, LIMS的使用要求我们也是工具,只有服从于它的规则,它才能发挥作用,当它的规则与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需要服从LIMS的既定规则[1]。 

二、 实施LIMS肯定能带来好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是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
LIMS从开始实施到使用者完全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实施之初由于工作方式的变化会带来较大程度的不适应,可能还会降低效率(磨合期),为迎合LIMS工作流程,甚至会增加个人工作量,给个人带来困难,是抵制使用还是想办法解决是每个实施者需要解决的。因此LIMS从实施开始,可以设定一个双轨并行的过渡期,过渡期内鼓励试用LIMS,为了便于工作正常开展,允许原有工作方式继续运行一段时间,在指定时间之前,将相关业务完全过渡到通过LIMS开展工作[2]。 
LIMS在实施之初,必须做好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也就是要用LIMS的管理思想去收集原有信息。而多数企业恰恰在这一点上认识不足,在信息的初始化阶段就难以进行下去。这说明实施LIMS的程序不对。我们认为,好的LIMS实施方案,应该从软环境入手,即从企业的各级人员的思想转变开始,然后按照LIMS的管理思想进行企业的制度建设,最后再依照LIMS规则进行信息的初始化工作。只有在这些基础性工作完成以后,才能进入到LIMS的实质建设中来,否则,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将导致LIMS的失败。 

三、成功实施LIMS的前提条件是认同业务流程化。 
成功实施LIMS的前提条件是认同业务流程化。 
LIMS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体现在流程上而不是过程上。在我国传统思维方式里,管理是要靠人来管。一切科学技术手段在管理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不能上升到管理的主体地位。基于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在初期投入之后并没有立即见到明显效果时,对资金的追加投入力度不够,或者采取省略某些流程,去掉某些功能等方法降低成本。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还不具备现代化、一体化生产方式的思想,不具备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思维。LIMS就是流水线管理思想的具体表现。如果中间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不但会影响后面的环节,也会影响前面的环节。同时流水线还体现着工序的最优化方案,因此随意更改或删除LIMS子功能,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所投入的资金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造成管理的混乱。
LIMS软件蕴涵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一味强调中国国情,强调个性化和特殊化。不经认真思考就随意改动LIMS的内容,最后LIMS实施下来,失去了原有的先进性,不能实现设计预期的目标。 

四、 现有LIMS软件对现场监测过程的管理和数据控制及临时性工作的管理不到位。
现有LIMS软件针对固化性的工作和数据分析较为成熟。环境监测LIMS不仅局限于实验室分析,而且包括现场监测、不同类型的业务管理,如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其方案和报告较复杂,大部分要靠人工完成,不能做成统一的格式由计算机来处理和自动生成,部分监测中心承担项目的现场监测的点位、项目、频次均不同,工作任务变数多,实际应用LIMS时任务定制繁琐,降低工作效率。目前的LIMS软件核心模块在于实验室的业务管理、样品管理和分析数据管理等,这部分技术较为完善和成熟,而对于环境监测中大量的现场监测过程的管理及数据控制还没有成熟技术和模式,现场监测的信息进入LIMS主要依赖手工录入[3]。 

五、 实施环境监测LIMS系统,必须指定专人成立实施小组,并由高层协调全员参与。
小组成员必须熟悉环境监测相关业务流程,同时掌握必须的计算机知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工作需要定制相关的模块,并制订实施计划,LIMS系统的实施不是一步到位的,必须制订完备的实施计划,以用促建。实施初期,需要有高层推动全员参与,以便于工作在并轨期内顺利过渡到LLIMS。 
总之,必须正确认识LIMS系统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相信实施LIMS肯定能为环境监测工作带来好处,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好服务商,按照LIMS的要求,周密计划,稳步实施。 

       文章来源:实验与分析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等,如非标注为“原创”,则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相关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X射线荧光光谱仪仪器常规保养与维护
下一篇:凯氏定氮仪的使用经验和保养方法
曜分享
分享精彩资讯

热门资讯



 
 
  • 设计精良 制作精心
  • 广
    大咖齐聚 领域广泛
  • 团队支撑 专业保证
  • 功能丰富 营销多元